博士生考试中的经济学部分通常涉及对高级经济理论、实证分析方法以及特定领域知识的深入考察。具体考试内容可能因不同院校和专业的具体要求而异,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微观经济学:
-消费者理论:偏好、效用最大化、边际效用、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等。
-生产者理论:生产函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边际产量与规模报酬等。
-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垄断性竞争等市场结构的特征与行为。
-市场失灵:外部性、公共品、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及政策应对。
-博弈论:战略、纳什均衡、重复博弈等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2.宏观经济学:
-国民收入核算:GDP、GN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等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经济增长:索洛模型、内生增长理论等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解释。
-货币与银行:货币供应、利率、货币政策、金融体系的作用等。
-通货膨胀与失业:菲利普斯曲线、通胀预期、自然失业率等概念及其政策含义。
-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目标、效果与局限性。
3.计量经济学:
-回归分析:线性回归模型、多元回归、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基本概念。
-假设检验与估计: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置信区间等统计推断方法。
-时间序列分析:自回归模型、移动平均模型、协整性、格兰杰因果关系等。
-面板数据分析:固定效应、随机效应、非观测效应等模型设定与估计。
4.应用经济学专题:
-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就业与失业等。
-发展经济学:贫困、不平等、人口、健康、教育与发展策略等。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汇率、国际投资、全球金融市场等。
-产业组织:市场进入、退出、产业演化、反垄断政策等。
为了准备博士生考试中的经济学部分,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各种经济模型和分析框架,并能够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进行实证研究。此外,了解当前经济热点问题,阅读经典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有针对性的复习,考生可以有效地应对博士生考试中的经济学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