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是指依托一定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以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
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发生交互作用、为达成教学目标所依托和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达成的,教学内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依托。教材是根据课标编写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大量专家学者之力,是最具有权威价值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学内容的核心,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首选,但不是唯一的选择,教师要尊重教材,但不必死守教材。抓住文本关键,挖掘教学内容。很多老师认为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历史、地理部分涉及的内容广、话题散、知识点多、散、小、没有体系,没有完整脉络和情节,不知道怎样讲?教学的时候以教材提供的内容为主,见图讲图,见字读字,在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依然是“教”教材,把教材中的地理、历史当作知识来教,试图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知识。并按照掌握知识的多少、深浅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地理、历史知识与品德目标的割裂。也就是说,教师没有把握住品德课程标准的精髓。虽然采用了一些花哨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但其精神内核没有改变,教师仍然力求把知识讲得多、全、细,做到面面俱到。规范完整,生怕有一点知识上的疏漏,同时也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掌握,把地理、历史等知识为品德发展服务的教学目标忘得一干二净。
3/3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尊重学情,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前者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上做出一个选择,教学活动则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进行的一项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