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中原地区!
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季节物候特征。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后不断地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32年《淮南子》一书就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记载。古人把二十四节气中分布在夏历月首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这个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主要反应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时令节气(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目前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已经申遗成功。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不同。热带雨林地区农作物随时播种,随时收获,热带季风气候区农作物雨季播种,旱季收获。二十四节气不能适应地球上所有区域的农业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的是北方的广大地,特别是黄河流域地区,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先祖主要生活在这一地区,特别是在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时期,就开始观察天象,制定历法,于是产生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逐步地完善了二十四节气。
24节气主要反映的是我国东部的江黄淮海地区。这个地区属于温热带地区,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地球的自转,随着太阳光的照射,使得这个地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光照此较充足,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24节气主要反映的是我国东部的江黄淮海地区。